在建筑领域,防火安全至关重要,而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则是决定建筑防火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GB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作为我国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建筑防火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适用范围
GB 适用于建设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等的燃烧性能分级和判定。具体包括以下类型:
1.平板状建筑材料:如墙体材料、天花板、隔墙板等。
2.铺地材料:包括木地板、塑料地板、地毯、橡胶地板等。
3.管状绝热材料:如空调管道、保温管等。
4.窗帘幕布及家具装饰用织物:如窗帘、沙发罩、床罩等。
5.电线电缆套管及电气设备外壳:如电线电缆保护套管、电器外壳等。
6.电器、家具制品用泡沫塑料:如家具填充泡沫、电器隔热泡沫等。
7.软质家具和硬质家具:如沙发、床垫、木质家具等。
二、法规要求
具体法规要求如下:
1.燃烧性能等级划分:将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分为 A1、A2、B、C、D、E、F 七级。A1 级为不燃材料,适用于防火要求极高场所;A2 级也是不燃材料,但可能释放有毒烟气;B 级为难燃材料,适用于一般建筑非承重构件;C 级为可燃材料,适用于防火要求较低场所;D 级、E 级和 F 级均为易燃材料,分别适用于特定用途、非关键区域和临时性或非关键性结构。
2.测试方法与判据:规定了多种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单体燃烧试验、不燃性试验、氧指数测试、烟气毒性测试和燃烧滴落物 / 微粒测试等。通过这些试验,评估材料的热释放速率、烟密度、烟气毒性以及燃烧滴落物危害等,以确定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3.附加信息要求: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等级附加信息包括产烟特性、燃烧滴落物 / 微粒等级和烟气毒性等级。A2 级、B 级和 C 级建筑材料及制品应给出产烟特性等级、燃烧滴落物 / 微粒等级(铺地材料除外)和烟气毒性等级;D 级建筑材料及制品应给出产烟特性等级和燃烧滴落物 / 微粒等级。
4.等级标识要求:当需要显示附加信息时,燃烧性能等级标识格式为:GB 8624(-,-,-),括号内依次为烟气毒性等级、燃烧滴落物 / 微粒等级、产烟特性等级和燃烧性能等级。例如,GB 8624B(B - s1,d0,t1),表示属于难燃 B1 级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细化分级为 B 级,产烟特性等级为 s1 级,燃烧滴落物 / 微粒等级为 d0 级,烟气毒性等级为 t1 级。
三、检测项目
GB 规定的建筑材料燃烧性能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单体燃烧试验、不燃性试验、氧指数测试、烟气毒性测试和燃烧滴落物 / 微粒测试等。具体如下:
单体燃烧试验:通过模拟实际火灾条件,测试材料的燃烧特性,如热释放速率、烟密度等,可评估材料在火灾中的燃烧行为和潜在危害。
不燃性试验:依据 GB/T 5464 标准,测试材料在高温下的不燃性,判断材料是否为不燃材料。
氧指数测试:按照 GB/T 2406.2 标准,评估材料的阻燃性能,即材料在氧气和氮气混合气体中维持燃烧所需的低氧浓度。
烟气毒性测试:根据 GB/T 20285 标准,评估燃烧后产生的烟气是否具有毒性,以确定材料燃烧时对人员的危害程度。
燃烧滴落物 / 微粒测试:评估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滴落物和微粒对人员和设备的潜在危害,判断燃烧滴落物是否会引燃其他物品或对人员造成伤害。
四、检测流程
GB 对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的检测流程有明确规范,整体可分为样品准备、检测项目执行、结果判定与等级划分三个核心阶段,具体流程如下:
(一)、样品准备阶段1.样品采集与确认
1.需从同一批次、同一规格的建筑材料及制品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确保样品状态(如尺寸、含水率、表面处理等)符合产品实际使用情况。
2.核对样品信息,包括材料名称、型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避免错检或漏检。
2.样品预处理
1.根据材料特性和检测项目要求,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在标准环境下放置一定时间,调节温湿度至规定条件),确保检测环境统一,减少误差。
(二)、检测项目执行阶段根据材料预期的燃烧性能等级范围,选择对应的检测项目(不同等级需满足的检测项目不同,如 A1/A2 级侧重不燃性,B/C/D 级需通过单体燃烧试验等),主要流程如下:
1.基础性能检测(针对所有待分级材料)确认材料是否属于 “铺地材料”“管状绝热材料”“窗帘幕布” 等特殊类别,因为不同类别材料的检测项目和判据略有差异。
2.针对性检测项目实施
不燃性试验(A1/A2 级核心项目):依据 GB/T 5464《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将样品置于高温炉中,在规定时间和温度下(如 750℃),测试其质量损失率、温升及持续燃烧时间,判断是否符合不燃性要求。
单体燃烧试验(B/C/D 级核心项目):依据 GB/T 20284《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模拟材料在实际火灾中的燃烧行为,测量热释放速率、产烟量、燃烧增长速率等参数,评估其燃烧特性。
氧指数测试(辅助判定):依据 GB/T 2406.2《塑料 用氧指数法测定燃烧行为 第 2 部分:室温试验》,测定材料维持燃烧所需的低氧浓度,辅助判断材料的阻燃能力。
燃烧滴落物 / 微粒测试:观察材料燃烧过程中是否产生滴落物,以及滴落物是否能引燃下方的滤纸,评估其对周围环境的引燃风险。
烟气毒性测试(A2/B/C 级要求):依据 GB/T 20285《材料产烟毒性危险分级》,通过动物实验或气体分析,测定燃烧烟气中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化碳、氢等),判定烟气毒性等级(t0/t1/t2)。
(三)、结果判定与等级划分阶段1.单项检测结果判定
对照 GB 中各等级的指标要求(如 A1 级需满足不燃性试验中质量损失≤50%、温升≤50℃且无持续燃烧;B 级需满足单体燃烧试验中热释放速率峰值≤60kW 等),逐一判定每个检测项目是否合格。
2.综合等级划分
根据所有检测项目的合格情况,确定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A1、A2、B、C、D、E、F)。
若材料需标注附加信息(如产烟特性 s0/s1/s2、燃烧滴落物 d0/d1/d2、烟气毒性 t0/t1/t2),需将对应测试结果纳入等级标识(如 “B(s1,d0,t1)”)。
3.出具检测报告
汇总检测数据、判定结果和等级划分形成正式检测报告,明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及附加信息。
五、检测的周期
2.检测周期:
通常为 3-15 个工作日,若检测项目简单、样品数量少,可能 3 个工作日左右完成;项目复杂、样品多则需 15 个工作日左右。
六、违规风险
GB 检测的违规风险主要涉及材料使用方、生产企业、检测机构三方主体,其法律后果涵盖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及经济赔偿等,具体风险及对应法律依据如下:
(一)、材料使用方的违规风险1.使用未通过检测的材料
法律风险:若建筑工程中使用未通过 GB 检测的材料(如燃烧性能等级不达标),将直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六条 “建筑材料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的规定。
2.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
法律风险:销售单位若未查验材料的检测报告、合格证明,或销售无标识、无检验证明的产品,违反《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 “禁止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产品” 的规定。
(二)、生产企业的违规风险1.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
法律风险:生产企业若未按 GB 组织生产(如偷工减料、使用禁用原材料),或未对每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违反《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虚假标注防火等级或伪造检测报告
法律风险:若在产品标识或说明书中虚假标注燃烧性能等级,或伪造检测报告,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 “不得虚假标注产品质量状况” 及《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 “禁止出具虚假报告” 的规定。
(三)、检测机构的违规风险1.无资质或超资质范围检测
法律风险:依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第三条,检测机构未取得资质或超出资质范围从事检测业务,将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 3 万元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2.出具虚假或不实检测报告
法律风险:若检测机构伪造数据、篡改报告,或未按标准方法检测,违反《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不实报告)和第十四条(虚假报告)的规定。
(四)、其他关联风险1.设计与施工单位的连带责任
若设计单位未在图纸中明确材料燃烧性能要求,或施工单位未按设计要求采购材料,可能被认定为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可罚款合同价款 4%。
2.电商平台的审核责任
电商平台若未核验入驻商家的材料检测报告,导致不合格产品流通,可能依据《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