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零碳园区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生态等多领域的综合手段,实现区域范围碳中和的园区。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正积极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建设零碳园区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明确将其作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910号文件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标准概述什么是零碳园区?
根据《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零碳园区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生态等多领域的综合手段,实现区域范围碳中和的园区。
这也意味着园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绿色转型,包括:
● 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并获得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建立绿色招商/采购管理体系。
● 能源结构与能效水平: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提升园区和入驻企业的能效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产业布局与循环链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容积率,布局绿色交通配套设施。鼓励园区内产业协同/耦合发展,推动入驻企业循环链接,提升循环经济产业链覆盖率。
● 建筑运营与设备管理: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确保园区及入驻企业主要建筑本体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设备管理,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 排放监测与排放量化:建立能耗与碳排放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和可视化。定期进行碳排放量化,并对外公布量化结果。
● 减排、清除与抵消措施:制定年度减排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要求落实减排措施。积极探索碳捕集封存等技术,实现负排放。根据规划方案,完成年度剩余排放的抵消。
零碳园区评价原则
● 温室气体量化原则:确保数据符合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透明性。
● 创建原则:强调适用性、引领性和可量化
● 评价原则:要求客观独立、诚实守信、****和专业严谨
零碳园区基本要求
● 基本合规要求:园区需依法设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近三年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
● 基本管理要求:园区需定制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总体目标,规划方案和管理程序
建设零碳园区有哪些意义?建设零碳园区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益处:
☑ 提升园区竞争力:零碳园区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和园区的品牌形象。
☑ 降低运营成本:节能减排措施能够降低园区的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 应对政策要求:零碳园区能够满足国家和地方的碳达峰政策要求。
☑ 示范引领价值:零碳园区整合绿色能源、智能技术和管理模式,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示范**。
服务内容***可以为您提供哪些服务: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团队,为您提供一站式零碳园区服务,包括:
☑ 零碳园区咨询服务:协助园区制定零碳园区创建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解读。
☑ 零碳园区评价服务:依据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进行第三方评价。
☑ 管理体系认证:提供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帮助园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 碳排放量化与核查:协助园区进行碳排放量化,并提供第三方核查服务,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 减排措施咨询:帮助园区挖掘节能减排空间,提供改善建议。
☑ 减排量验证: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节能量和减排量进行验证。
☑ 碳抵消咨询:协助园区选择合适的碳抵消项目,并进行碳信用交易。
零碳园区评价流程1 – 准备阶段
园区进行现状摸排,走访入驻企业,实地勘察园区软硬件基础设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资源条件,了解自身在合规性、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情况,建立碳排放制度和管理计划,建立碳减排路径与目标。
2 – 实施阶段
完成基准年碳排放量化,实施减排措施,量化减排成效,完成碳抵消。
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建立监测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 评价阶段
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园区提交的材料和现场审核情况,对园区建设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机构依据评价标准,对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形成评价报告,确定企业是否符合零碳园区的要求,园区按照得分划分为3星至6星。
4 – 持续改善阶段
通过优化管理、技术和布局,不断提升低碳运营水平。
零碳园区评价指标要求
评价指标 | 权重 | 评价内容 | |
能源结构与能效水平 | 30% | 要求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布式光伏覆盖率、储能布局 | |
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 | 15% | 包括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碳管理体系等 | |
产业布局与循环链接 | 15% |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废弃物和水的重复利用率 | |
建筑运营与设备运营 | 15% |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设备能效需达到一级或二级标准 | |
减排、清除与抵消措施 | 10% | 落实减排计划,探索碳捕集技术,完成碳抵消 | |
排放检测与排放量化 | 15% | 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实时监测与量化 | |
加分项 | 10% | 鼓励绿色金融、技术创新、标准制定等 |
***是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能够帮助组织不断优化流程、体系和技能,使组织获得不断提高;
我们的专家团队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及能效提升领域深耕数载,竭诚为企业碳中和行动提供专业务实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