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化特性风险提示
易燃性
闪点:-18℃(闭杯),遇明火、高热或静电易引发燃烧
极限(空气中):1.8%~15.2%(体积比)
化学反应活性
遇强氧化剂可剧烈反应
接触金属粉末(铝、镁)可能引发聚合放热
二、储存与运输规范
项目 标准要求 违规后果
储存温度 -10~10℃冷藏环境(避光) 常温存放易自聚产生高压气体
包装材质 棕色玻璃瓶+PTFE内衬密封,禁用塑料容器 塑料溶胀导致泄漏
隔离存放 与氧化剂、酸类、金属粉末分区存放 混储引发连锁反应
运输标识 UN2924(3类易燃液体)+腐蚀性副标签 错误分类面临行政处罚
三、操作防护措施
1. 个人防护装备(PPE)
操作环节 必需装备 标准依据
常规分装 防化手套(丁基橡胶)+防溅护目镜 GB 24541-2020
泄漏处理 自给式呼吸器(SCBA)+A级防化服 GB 16556-2007
高温环境操作 防静电服+导电鞋 GB 12014-2019
2. 环境控制
局部排风:通风橱换气速率≥0.5m/s(GBZ 2.1-2019)
浓度监测: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阈值≤10%LEL)
四、泄漏应急处置
1. 小量泄漏(<1L)
隔离区域:半径15m内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吸附材料:优先使用硅藻土(吸附比1:5)或活性炭(1:3)
中和处理:喷洒10%碳酸钠溶液至pH 7-8
2. 火灾扑救
适用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抗溶性泡沫
禁用方法:直流水灭火(防止流淌火扩大)
特殊处置:火场容器需持续冷却至48小时以上
五、废弃物处理
残留物处理
用1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pH 6.5-7.5)
委托具备危废处理资质单位处置(HW06类代码)
污染防控
地面冲洗水需收集至专用废水池,COD>5000mg/L时需预处理
六、急救措施
暴露途径 处置方法 医疗建议
吸入 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人工呼吸(必要时) 监测血氧饱和度,高压氧治疗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衣物,清水冲洗≥15分钟 涂抹5%碳酸氢钠软膏
眼睛接触 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撑开眼睑彻底清洁 24小时内眼科专科检查
误食 禁止催吐,喂服200mL牛奶+活性炭悬浊液 立即送医洗胃,监测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