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碳酸二甲酯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行业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潜在市场巨大,前景看好,但产能过剩严重,很多装置处于停车状态,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面临困局。下面随贤集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碳酸二甲酯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多方开拓,积极转型,正在摆脱这一局面
原料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我国目前运行的碳酸二甲酯企业装置大多采用酯交换法工艺路线,这种工艺路线的重要原料之一是环氧丙烷。目前我国的环氧丙烷大多使用氯醇法生产,氯醇法的水资源消耗大,产生大量废水和废渣,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大量氯醇法小企业被关停,而新的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HPPO法)工艺,流程简单,产品收率高,环境友好,核心工艺技术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上马项目成本很高。如山东阳煤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环氧丙烷项目早有布局,并拥有上游原料双氧水优势,但由于受技术路线制约,目前项目仍在考察之中。
基于上面的原因,原料的高成本,不仅吞噬了其下游碳酸二甲酯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了碳酸二甲酯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除了少数企业自身有环氧丙烷装置,碳酸酯业内大多数企业原料都受制于人,大大降低了产品价格的稳定性。山东利兴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峻恺对此颇有感触,由于自身没有环氧丙烷装置,其十分关注区域内环氧装置的动态,希望能有一个充足稳定的供应渠道。
目前,政府已禁止新增批复氯醇法装置,共氧化法、直接氧化法又面临成本和技术问题,环氧丙烷作为碳酸二甲酯原料供给问题对碳酸二甲酯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长期的困扰。
生产工艺面临困局,新技术有待突破
目前,国内碳酸二甲酯的生产装置主要都是采用传统的酯交换法,以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和甲醇为主要原料。酯交换工艺比较成熟,但受制于上游原料环氧丙烷价格控制,影响较大。还有副产物丙二醇的处理问题。据悉,每生产1吨碳酸二甲酯,就要联产0.8吨1,2-丙二醇。目前,全国1,2-丙二醇产量可达到50余万吨,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内25万吨的市场容量。多年来,由于国内丙二醇受到进口丙二醇、以及多元醇氢解工艺生产的混合二元醇市场的冲击,丙二醇的市场波动较大。随着酯交换法生产能力的增加,副产物丙二醇的产量也将供大于求,过量的丙二醇由于市场容量的限制而销售困难,不仅影响了装置的开工率,也影响了碳酸二甲酯装置的经济性。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业内企业、科研院所通过科技攻关,相继开发出尿素醇解法工艺路线,以及尿素两步法工艺路线,但与酯交换工艺路线相比,采用新工艺的装置目前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尿素醇解法工艺路线,据山东飞扬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鹏介绍,山东飞扬化工于2012年建成了一个一万吨的装置,成功应用并全线打通流程。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此套装置目前处于停车状态,企业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尿素二步法合成碳酸二甲酯工艺技术是华东理工大学和江苏晋煤恒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据华东理工大学方云进教授介绍,尿素两步法合成DMC技术主要是以尿素和传统酯交换法DMC工艺中的副产物丙二醇为原料,合成中间体碳酸丙烯酯,碳酸丙烯酯再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副产的丙二醇返回与尿素继续合成碳酸丙烯酯。
传统应用市场增长乏力,行业发展要开拓新领域
一直以来,碳酸二甲酯下游应用主要以涂料和胶黏剂为主,伴随着碳酸二甲酯产能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碳酸二甲酯易被其它溶剂所替代等因素,加快其下游市场的开发与应用,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
碳酸二甲酯作为汽柴油添加剂曾经让企业看到希望。
经研究发现碳酸二甲酯非常适合于辛烷值大于80的催化汽油和重整汽油。由于碳酸二甲酯的含氧量高达53%,在与汽油达到同样氧含量时,体积添加量只有MTBE的40%,就可以获得与MTBE相近的调和效果,有害废气排放减少50%以上。在柴油中添加含氧添加剂可以有效改善柴油机的性能和排放,降低碳烟或颗粒的效果尤其明显。实验证明,碳酸二甲酯的适当添加可以制成无烟柴油,有效减少或消除尾气中颗粒物的排放。
由于种种原因,碳酸二甲酯被禁止用作汽柴油添加剂,这让企业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与MTBE相比,碳酸二甲酯还有具有一定的优势,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政策,碳酸二甲酯准入汽柴油添加剂领域。
聚碳酸酯(PC)目前市场供不应求但对碳酸二甲酯需求的拉动效应尚不明显。
我国聚碳酸酯需求较大,2016年中国的聚碳酸酯表现消费量约170万吨。净进口量近110万吨,自给率较低。为提高自给率,国内企业加紧技术研发,纷纷上马、扩产PC项目,中国的聚碳酸酯产能将迎来集中释放。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之后,将有超过100万吨/年的PC装置投建,拟建或处于调研阶段。目前国内上马聚碳酸酯项目太多,未来聚碳酸酯市场很快将会进入红海,这对业内企业也提出了警示,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聚碳酸酯的发展能带动碳酸二甲酯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国内非光气法PC生产技术与上马项目的现状,碳酸二甲酯在PC应用方面的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对于目前碳酸二甲酯供应过剩的局面很难缓解。